♥本文章同步刊載於『♪ 音樂痞子 ♪』部落格♥
撰文者:Agustín (拉丁音樂狂)
話說有些擁有音樂背景的人都會說,大多數愛聽歌的人其實都根本不懂得怎麼「欣賞」音樂,或許這種說法多少有些偏頗,但是在某種層面上說起來也是有其道理。要真正學會「欣賞」音樂,實際上是需要聆聽者用心的去聽,並且配合上一點點作曲學的概念才行的,不然的話其實滿容易出現「內行聽門道,外行聽熱鬧」的現象。在這篇文章裡要跟各位探討的重點,就是去解析現代流行歌曲的三大元素,對於一個音樂聆聽者而言,能夠在聽歌的同時掌握住這三個元素的話,就能夠真正地去「欣賞」它的漫妙之處。
一般說來,聽音樂通常可以有兩種聽法,一種稱之為「積極式欣賞」,也就是當音樂在播放的時候,聆聽者是全神貫注地在傾聽,比如說參與音樂會的聽眾,在心無旁騖的環境之中,全神貫注地聆賞著該音樂作品;而另一種稱之為「消極式欣賞」,通常聆聽者在聽歌的同時也在做其他的事,比如說在工作中播放著音樂以抒解緊繃的情緒,或是在做家事的同時,藉機陶醉於音樂的旋律之中,也可以是在睡眠時播放來達到催眠效果。然而,目前一般的現代歌曲的構造其實都相當複雜,對於一個想要真正去「欣賞」歌曲的人來說,通常是必須要以「積極式欣賞」的方式來聆聽才行,否則的話很難能夠完整地「聽取」出其整體的音韻美感。
而在現今大多數流行音樂的歌曲中,若以作曲學的角度來觀看的話,其實可以將它分解出「歌唱組」(Vocal Section)、「曲調組」(Melody Section)與「節奏組」(Rhythm Section)三大部件,這三者之間有著相當巧妙的關聯存在,通常一位作曲者在創作樂譜的時候,並非只是單純地把它寫成一副完整五線譜,而是必須要為這三大部件的每一組樂器及每一輪部的歌手撰寫相對應的樂譜,方能使他的作品可以由歌手加上樂團來完整地演出,如主唱者的樂譜、合聲者的樂譜、提琴伴奏者的樂譜、低音提琴的伴奏樂譜... 等,由於是由很多個不同旋律的樂譜所組成的,在實際上演出的時候,每一個樂譜也是由擔任不同工作的團員來演奏或吟唱,藉由如此使其各個部門之音韻與旋律交織演出,這就是所謂的「套譜」。當然,並不是每一首歌曲都是由這三大部件組成,有些歌曲會將曲調組淡化或是融合進節奏組織中,而有些所謂的輕音樂、新世紀音樂、電音舞曲... 等,則是沒有歌唱組的純樂器演奏樂曲,這完全都由作曲者或演奏者自行設計編制。
基本上來說,其歌唱組所指的就是人聲的部份,不論是獨唱、輪唱、合唱、合聲,通通都包含在內,這部份算是一首歌曲最外層的包裝,也是一般聆聽者最能夠直接聽見的面向。而曲調組這個部份,其實就是主旋律所在的位置,通常是由主要的伴奏與間奏樂器來譜出,任何有音階的樂器都可以編制在這個部門來參與演出,且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曲調組的音階走勢都會跟歌唱組反向,也就是說當歌唱組的旋律開始由低轉高時,曲調組的旋律大多會是以由高轉底的走勢來陪襯,反之亦然,這就是一種襯托效應,這種旋律上的反向走勢可以讓歌曲整體上的感覺更動聽,因此曲調組可以算得上是整首歌曲的主體。至於節奏組的部份,則是一首歌曲裏面最不顯眼的部門,但是也是最關鍵的靈魂核心,因為整首歌曲的節拍韻律全都是由這個部份來決定,通常是由打擊型無音階的樂器或低音的有音階樂器來擔任演奏,所有歌唱組與節奏組的成員在實際演出時,通常都是靠著節奏組的伴奏來作為抓節拍之準則,稍有一點不留神就可能使整首歌曲變得荒腔走板。
音樂是屬於藝術領域的一個分支,是一種相當古老的「時間藝術」,就如同料理美食一般,在幾個有限的音樂元素(食材)上,可以調配出千變萬化的音樂感受(風味),作曲的藝術其實也是秉持著這種精神的創作。然而,對於大多數不懂得欣賞音樂的人來說,其實在聆聽的過程中都是把注意力全集中在它的包裝(歌唱組) 上,而忽略掉了其主體(曲調組)以及靈魂(節奏組)的存在,雖然說他們在聽歌的同時也有聽見這些元素,但是卻時常是如同耳充而不聞一般,唯有真正懂得欣賞音樂的人,才會知道在聽歌的過程中,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哪些環節之上,進而才能夠深切地感受出整首歌曲的魅力以及所呈現出來的韻味。因此,下次您在聽歌曲的時候,不妨也試著用心地去聆聽,看看是否能夠從中聽出各個部門間的音韻節拍與曲調的搭配上,其漫妙與精巧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