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背景知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背景知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8月21日 星期五

主流音樂簡史:貫穿古今


♥本文已投稿並刊載於♪ 音樂痞子 ♪ 部落格♥

★作者:Agustín (拉丁音樂狂)★



說到了「音樂的歷史」,對於非音樂相關背景的人來說,大多會感到非常的陌生,然而,如果說起「流行音樂」這個名詞,相信就不會有人說不知道這是什麼了,但是若要清楚明確地對它定義的話,恐怕又沒多少人做的到。目前很多人都認為「流行音樂」這種東西,是最近這幾十年來社會風氣開化之後的產物,事實上這並非如此,流行音樂在人類的歷史上,已經存在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在這段期間內,它本身也是一直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化著,過去的流行歌曲變成今日的老式情歌,今天的當紅新歌變成未來的懷念金曲,就是流行音樂隨著時代演化的最佳鐵證。

根據人類學相關的研究指出,音樂在人類文明中的起源,跟語言其實是差不多的古老,也就是說在人類的演進史上,音樂跟語言兩者是有著相同的淵源與相同的年代,因此它也跟人類的語言一樣,會隨著時代的演進而變化。最初音樂剛出現在人類文明中時,是一種相當粗糙而原始的型式,在今日較不受現代文明所渲染的原始部落地區,仍然可以偶見芳蹤。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科學知識與技術的累積、道德思想與價值觀念的轉變,當古老的人類文明中開始出現帝國與城邦體制時,音樂這種人文產物在當前世界主流歷史的發源地「歐亞大陸」上,就逐漸地演化成為了一種相當獨特的型態,對於社會上位高權重的掌權者而言,其對於慾望的無限追求也進而導致音樂開始從一般普羅大眾裡,分離出了另一種更為「專業」且「精緻」的路線,這也就是後來在人類歷史上,一些較有名的貴族音樂文化與貴族樂師出現的緣由,這個新分離出來的音樂型態,從古老的巴比倫帝國與古希臘時期音樂,到古羅馬皇朝音樂,一路傳承演化下來,直到後來大家眾所周知的各種近代皇室音樂,如:文藝復興時期音樂、巴洛克音樂、洛克克音樂、古典音樂、室內樂、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現代與後現代主義時期音樂... 等等,這種型態的音樂在於音樂學的領域裡,通常被視為是「正統」的音樂,有別於所謂的流行音樂與民俗音樂。

雖然說早在有歷史記載的年代開始,這種以依賴著「皇宮貴族」而存在的正統音樂,就已經跟一般民間流傳的「民俗音樂」分道揚鑣,但是由於它走的路線是較為專業與精緻的型態,通常都有專門的樂師負責創作與演奏,因此這類的音樂比較能夠被完整地傳承下來,相對地,坊間的民俗音樂大多是由士農工商等非權貴人士在其工作閒暇之餘所創作的音樂,因此在其時代的演進歷程中,主要還依靠著口耳相傳的方式來留傳下來。再加上以專業與精緻路線為主軸的皇室音樂,都是由專門的樂師與音樂家精雕細啄地創作出來的,通常擁有著華麗而富貴的外表與包裝,有別於較為粗糙但隨性自然的民俗音樂,這也是為什麼今天「正統音樂」能夠有那麼豐富而多彩多姿的知識與作品被保留下來,而「民俗音樂」則是相對地稀少許多。

然而,這種「皇室音樂」與「民俗音樂」分離並行的年代,在人類的歷史上並未持續至今日。早在十二世紀大英帝國的議會與皇族間的利益衝突,導致最後大憲章被制定開始,民主主義的思想就被種下了那蘊釀的種子;到後來十五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人民已經開始厭倦於那無窮盡地宗教規章服從與信仰約束,在其藝術與音樂領域中所讚頌的對象,漸漸地從神聖萬能的天神轉移到了民間的凡塵俗世種種,這也是民主主義在人類歷史中的萌芽時期;到了十七世紀歐洲啟蒙運動崛起時,人民的思想受到了劇烈的衝擊與轉化,理性之光輝照亮了黑暗悔譅的神祕主義,群眾的思想開始逐漸地從封閉而愚昧的宗教權威束縛之下被解放出來,再加上有名的法國大革命爆發,法國皇帝路易十六被議會送上斷頭檯事件後,致使了在歐洲各國的皇宮貴族之權利與勢力受到了極大的削減,原本位高權重的貴族再也養不起那龐大的樂師與音樂家來供平日的高貴娛樂享受,所以在那個時期產生了大量的音樂家與詩人,從皇宮與城堡中出走到民間流浪,歷史上有名的「流浪樂師」和「吟遊詩人」就此開始出現。

但是,經過了這民主思潮洗禮後的人類社會,雖然造成了社會結構的嚴重變革,讓那高貴的「貴族音樂」漸漸地式微了,但是它卻沒有就此消聲匿跡,皇室貴族們為了在那權勢已經大不如前的生活中,勉強地維持住舊有的娛樂消遣,因此貴族音樂便開始轉型成為較小編制的型式以節省開銷,因此「室內樂」就此產生。然而,從皇宮中出走的流浪樂師與流浪音樂家,失去了原本權貴的依靠與豐衣足食的生活,開始游走於民間進行「賣藝」求生,也因此為了要迎合聽眾的胃口,他們將自己所擅長的皇室音樂,與坊間的民族音樂進行融合,並且將歌頌的對象從原本偉大的英雄領袖,轉變為親情、友情、愛情、忠誠、背叛、生離死別... 等凡塵俗世的種種,從此誕生了一種游走於皇室音樂與民俗音樂之間的新型態音樂 - 「流行音樂」。

「流行音樂」本身其實就如同「現代主義」一般,它是一種「態度」而不是一種「型態」,因為沒有人能夠明確地定義出什麼樣的節奏韻律與旋律曲式才叫作流行音樂,就像是沒有人能夠明確地定義出現代主義的主要思維一般,隨著時代的演化它本身也一直不斷地變化著,惟獨其態度與精神是維持不變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今天要把歌曲歸類是如此的不易,近百年來的流行音樂已經走過了無數多種型態的轉化。就以美國近代流行音樂來說,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證,從五零年代懷舊老歌,到六零、七零、八零... 等,同樣是發展於美國,在不同年代的流行音樂乍聽之下其風格有些神似,但實際上的作曲方向與節奏曲式卻時常南轅北轍。直到今日,流行音樂也時常跟各種不同流派的曲風結合,像是跟拉丁音樂融合後而成的「流行拉丁」(Latin Pop)、跟古典音樂融合後的「流行古典」、甚至是跟大自然的音韻合而為一的「新世紀音樂」(New-Age Music),都可以算是流行音樂底下所分裂出來的不同風格樂派。

2009年6月25日 星期四

現代音樂鑑賞指南


♥本文章同步刊載於『♪ 音樂痞子 ♪』部落格♥
撰文者:Agustín (拉丁音樂狂)



話說有些擁有音樂背景的人都會說,大多數愛聽歌的人其實都根本不懂得怎麼「欣賞」音樂,或許這種說法多少有些偏頗,但是在某種層面上說起來也是有其道理。要真正學會「欣賞」音樂,實際上是需要聆聽者用心的去聽,並且配合上一點點作曲學的概念才行的,不然的話其實滿容易出現「內行聽門道,外行聽熱鬧」的現象。在這篇文章裡要跟各位探討的重點,就是去解析現代流行歌曲的三大元素,對於一個音樂聆聽者而言,能夠在聽歌的同時掌握住這三個元素的話,就能夠真正地去「欣賞」它的漫妙之處。

一般說來,聽音樂通常可以有兩種聽法,一種稱之為「積極式欣賞」,也就是當音樂在播放的時候,聆聽者是全神貫注地在傾聽,比如說參與音樂會的聽眾,在心無旁騖的環境之中,全神貫注地聆賞著該音樂作品;而另一種稱之為「消極式欣賞」,通常聆聽者在聽歌的同時也在做其他的事,比如說在工作中播放著音樂以抒解緊繃的情緒,或是在做家事的同時,藉機陶醉於音樂的旋律之中,也可以是在睡眠時播放來達到催眠效果。然而,目前一般的現代歌曲的構造其實都相當複雜,對於一個想要真正去「欣賞」歌曲的人來說,通常是必須要以「積極式欣賞」的方式來聆聽才行,否則的話很難能夠完整地「聽取」出其整體的音韻美感。

而在現今大多數流行音樂的歌曲中,若以作曲學的角度來觀看的話,其實可以將它分解出「歌唱組」(Vocal Section)、「曲調組」(Melody Section)與「節奏組」(Rhythm Section)三大部件,這三者之間有著相當巧妙的關聯存在,通常一位作曲者在創作樂譜的時候,並非只是單純地把它寫成一副完整五線譜,而是必須要為這三大部件的每一組樂器及每一輪部的歌手撰寫相對應的樂譜,方能使他的作品可以由歌手加上樂團來完整地演出,如主唱者的樂譜、合聲者的樂譜、提琴伴奏者的樂譜、低音提琴的伴奏樂譜... 等,由於是由很多個不同旋律的樂譜所組成的,在實際上演出的時候,每一個樂譜也是由擔任不同工作的團員來演奏或吟唱,藉由如此使其各個部門之音韻與旋律交織演出,這就是所謂的「套譜」。當然,並不是每一首歌曲都是由這三大部件組成,有些歌曲會將曲調組淡化或是融合進節奏組織中,而有些所謂的輕音樂、新世紀音樂、電音舞曲... 等,則是沒有歌唱組的純樂器演奏樂曲,這完全都由作曲者或演奏者自行設計編制。

基本上來說,其歌唱組所指的就是人聲的部份,不論是獨唱、輪唱、合唱、合聲,通通都包含在內,這部份算是一首歌曲最外層的包裝,也是一般聆聽者最能夠直接聽見的面向。而曲調組這個部份,其實就是主旋律所在的位置,通常是由主要的伴奏與間奏樂器來譜出,任何有音階的樂器都可以編制在這個部門來參與演出,且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曲調組的音階走勢都會跟歌唱組反向,也就是說當歌唱組的旋律開始由低轉高時,曲調組的旋律大多會是以由高轉底的走勢來陪襯,反之亦然,這就是一種襯托效應,這種旋律上的反向走勢可以讓歌曲整體上的感覺更動聽,因此曲調組可以算得上是整首歌曲的主體。至於節奏組的部份,則是一首歌曲裏面最不顯眼的部門,但是也是最關鍵的靈魂核心,因為整首歌曲的節拍韻律全都是由這個部份來決定,通常是由打擊型無音階的樂器或低音的有音階樂器來擔任演奏,所有歌唱組與節奏組的成員在實際演出時,通常都是靠著節奏組的伴奏來作為抓節拍之準則,稍有一點不留神就可能使整首歌曲變得荒腔走板。

音樂是屬於藝術領域的一個分支,是一種相當古老的「時間藝術」,就如同料理美食一般,在幾個有限的音樂元素(食材)上,可以調配出千變萬化的音樂感受(風味),作曲的藝術其實也是秉持著這種精神的創作。然而,對於大多數不懂得欣賞音樂的人來說,其實在聆聽的過程中都是把注意力全集中在它的包裝(歌唱組) 上,而忽略掉了其主體(曲調組)以及靈魂(節奏組)的存在,雖然說他們在聽歌的同時也有聽見這些元素,但是卻時常是如同耳充而不聞一般,唯有真正懂得欣賞音樂的人,才會知道在聽歌的過程中,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哪些環節之上,進而才能夠深切地感受出整首歌曲的魅力以及所呈現出來的韻味。因此,下次您在聽歌曲的時候,不妨也試著用心地去聆聽,看看是否能夠從中聽出各個部門間的音韻節拍與曲調的搭配上,其漫妙與精巧之處。

2007年12月26日 星期三

第零部、拉丁的世界與音樂

一般而言,拉丁世界指的是目前使用拉丁語系語言的國家之地區以及其人民,這些國家包括了現在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義大利、羅馬尼亞、梵蒂岡、地中海諸島、以及廣大的中、南美洲地區國家。這些國家裏面除了梵蒂岡仍舊使用著古典拉丁文之外,其他地區的各種語言其實都是由當年的通俗拉丁文(羅曼文)所演化出來的,包括了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法文、義大利文、羅馬尼亞文、加泰隆尼亞文... 等等,由於這幾種語言都算是系出同門,因此他們在各種文法、字彙、發音規則... 等方面,都有著相當程度的相似性,也因此他們都被統稱為拉丁語系語言。

說起拉丁音樂,對於華人世界第一個聯想起的不外乎是瑞奇馬汀(Ricky Martin)、夏奇拉(Shakira)、安力奎(Enrique)、璜斯(Juanes)... 等等。實際上,拉丁音樂是一個範圍非常廣大的音樂風格之統稱,包涵了大量的知名與不知名的優質音樂,但是由於語言與文化的隔閡,僅有極少數的拉丁音樂藝人的名聲能夠遠播來到華人的世界,因此本部落格成立的宗旨也是在於推廣拉丁音樂,將更多曼妙優質的拉丁世界音樂介紹進華人世界中,邀集各位一同來體驗這狂熱與奔放的音樂旋律。

嚴格上說起來拉丁音樂應該是由這些廣大的拉丁世界所發展出來的音樂而稱之,但是由於歷史上的文化差異與變遷,現代人所稱之的拉丁音樂其實是指伊比利半島、義大利半島、以及廣大的中南美洲地區的民族所發展出來的音樂,也就是說都是以西班牙文為主的音樂(只有少部份是英文、葡萄牙文和義大利文),也有部份的拉丁音樂是與其他非拉丁世界的音樂相互融合而成的,這類型的音樂通常也歸類於拉丁音樂的範疇之中,也會是本部落格的涵蓋範圍。因此概括而論,拉丁音樂所包涵的音樂風格種類有 Salsa(騷沙)、Tumbao(蹲包)、Rumba(倫巴)、Cha cha(恰恰)、Tango(探戈)、Samba(森巴)、Bossa Nova(巴沙諾瓦)、Reggaetón(雷鬼凍)、Cumbia(滾比亞)、Mariachi(瑪里亞契)、Flamenco(佛朗明哥)、Flamenco Moderno(現代佛朗明哥)、Norteño(諾戴妞)、Banda(班達)、Vallenato(瓦伽娜多)、Hip-Hop(嘻哈)、Reggae(雷鬼)、Ska(斯卡)、Bachata(巴恰達)、Salsatón(騷沙凍)、Milonga(米龍加)... 等等。

本部落格的介紹方式是以藝人或樂團為主題興起文章,再對其音樂風格與歷史做介紹,並輔以其相關 MV 以讓網友們能夠親身的以視覺與聽覺來體驗這風情萬種的拉丁音樂與文化。